
自然生長在洱海邊的紅色水杉樹 光明日報記者 張蕾攝/光明圖片
作為云貴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洱海在過去幾十年中飽經磨難,同人類的關系一直處于一個張力的狀態中——人類在關愛它的同時,也造成了一些傷害。今天,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把對它的關愛不斷轉化成實際行動,讓洱海的美麗世世代代延續下去。
近年來,我們在洱海保護上采取了很多工程性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成效,但是還沒有達到我們心目中的最理想效果。事實證明,保護洱海,光有工程性措施遠遠不夠,治理洱海的根本之道在工程之外——在于我們秉持一種什么樣的理念,在于人們應該如何和它相處,在于周邊社會是否是一個有利于洱海生命健康延續的社會。筆者以為,建設湖泊友好型社會才是洱海生態環境保護的長久之計。
湖泊友好型社會是目前尚未被提及的湖泊保護全新理念,在此把它首先用在洱海保護的探索上。湖泊友好型社會可以理解為是對環境友好型社會在特定領域的表現,系針對湖泊特性提出。湖泊的特性是積水、生態功能脆弱、自我進化能力差,然而其水體穩定的特征也有利于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尤為重要。在遠古時期,相對于大江大河來說,人類在湖泊周邊更容易生存。例如,在洱海地區,科學考古發現大約在5000年以前就有人類生存。因此,湖泊友好型社會可以理解為一個擁有尊崇湖泊的自然生命特征、主動構建關愛湖泊生命的理念和社會行為,擁有湖泊保護制度、可持續利用湖泊資源的社會生產方式,擁有與湖泊自然狀態相和諧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社會。
建設湖泊友好型社會,首先要有科學的、具有時代先進性的好理念。保護湖泊,就要人退湖進,讓它處于自然狀態,這是最根本的法則。考慮到民生問題,也許我們不能完全做到這一點,但至少也要盡量減少人類的生產、生活對湖泊的干擾,讓它按照自身的規律休養生息。目前,國際上關于自然環境保護的一種先進而補實的理念,就是讓自然回歸自然,即“基于自然的解決之道”。在人類習慣了向自然不斷索取的當下,要落實這個簡單的道理并非易事。過去幾十年中,為了擴張地盤、發展經濟,我們不斷向洱海索取,包括在洱海周邊上馬各種開發建設項目,過度利用洱海水資源等。不論是空間資源還是物質資源的索取,都對洱海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直接破壞或潛在危害。為此,近年來,我們在洱海治理中盡量還湖泊以自然,這就是一種自然的解決之道。如果不能做到人退湖進,而是人進湖退,向洱海索取更多,那么保護洱海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建設湖泊友好型社會,還要構建對湖泊友好的社會行為模式,包括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等。以洱海為例,這就要求我們不侵占其自然邊界,不破壞其自然狀態,不過度消耗其資源,維護好洱海及周邊整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完整性與原真性;踐行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減少陸源污染物排放,避免人為活動對水質與水生態造成負面影響;鼓勵公眾自覺參與關愛和保護洱海的行動中,并不斷提升參與能力。洱海擁有眾多入湖河流和泉水,周邊居民世代逐水而居,因此,對洱海及其支流的保護真正考量著流域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的環境友好行為——當然,除了培養自覺意識外,這種行為模式還要有強有力的制度保障,通過加強社會制度建設約束人們的行為。
特別強調的是,建設湖泊友好型社會應該利用好本土的文化傳統。自古以來,洱海周邊的各民族人民都有保護洱海的意識和實踐,例如對湖泊的崇拜和敬畏,并為此舉辦節慶、祭祀、人生禮俗等活動,所有這些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對洱海的態度與行為。洱海周邊擁有豐富的水文化,人們在利用水資源的漫長歲月里逐漸形成鮮明的傳統習俗,包括農耕中如何有效分配使用水資源,村寨內人水相得益彰的設施建設和使用方法,水井和水池、水渠、水景觀系統的建設等;同時,在社會生活中也存在很多關于水的民俗活動。這些豐富的水文化有利于維持、促進人們對洱海的敬畏、熱愛和保護,無疑是構建湖泊友好型社會的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應該積極挖掘、傳承和發揚。
構建一個有利于湖泊生命延續的社會環境,同利用工程技術手段修復湖泊的生態環境相得益彰,都是洱海保護必不可少的路徑與手段。不同的是,工程技術手段對于湖泊的干預只能起到一時一地的局部作用,而營造一個有利于湖泊健康、對湖泊友好的社會環境,則是發乎內心、可持續的長久之計。
(作者:鄭曉云,系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特聘教授)
原文鏈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12/26/nw.D110000gmrb_20201226_3-05.htm